发布日期:2025-08-16 05:57 点击次数:71
红枫湾APP:上周发表在《科学转化医学》上的一项研究发现,80%接种膜结合疫苗的参与者,都能可靠地产生了强大的、可阻断病毒的抗体,预防HIV感染。
HIV疫苗研究困境
HIV表面包裹着一层密集的糖衣,可保护关键靶点免受抗体攻击,并且变异速度极快,即使免疫系统能够阻断一种毒株,也往往会对下一个毒株无能为力。
数十年来,已开展的100多项HIV疫苗大多都针对HIV的“包膜三聚体”,三聚体是HIV用来附着免疫细胞的三叉蛋白,其大部分基底隐藏在病毒膜以下。而传统的可溶性蛋白疫苗却暴露了这个基底,从而促使身体产生与此结合的抗体,但这些抗体无法阻止实际感染。
新研究发现
由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的William Schief团队和莫德纳公司开发的新方法,将蛋白锚定在细胞膜上。这样,免疫系统就能学会识别病毒实际上更易受攻击的薄弱部分,并有效地消灭病毒。
研究测试了三种基于mRNA技术的实验性疫苗:可溶性三聚体、膜结合三聚体或带有突变以阻断CD4受体结合的膜结合版本。
这种mRNA技术与新冠疫苗中使用的相同,但有一个关键的改进——后两种疫苗并非以游离形式编码艾滋病毒的外层蛋白,而是指导细胞制造一种“膜锚定”版本,模仿该蛋白在真实病毒上的表现形式。这一细微的改变带来了显著的差异。
研究将在全美十个研究点招募的108名18-55岁的健康成年人,随机分配到三种疫苗中的一种,每组分别在6个月内接种3次低剂量(100微克)或高剂量(250微克)的疫苗。
研究显示,与传统方法相比,膜结合疫苗引发的免疫反应更强。在接种三剂后,80%接种膜结合版本的志愿者产生了“2级”中和抗体,明对病毒有良好防护效果。与此同时,在接种传统可溶性疫苗的组中,只有4%的人产生了此类抗体。
此外,该疫苗还能“训练”免疫系统少关注“对阻止感染帮助不大的病毒部分”,而更多地关注其弱点——即V1/V3和C3/V5区域,这些区域更有可能阻断HIV;这些疫苗还积累了记忆B细胞库,这些细胞就像长期哨兵一样,并激活了专门的T细胞,帮助协调和动员身体的整个免疫防御系统来完成这项任务。
但该疫苗也有局限性。HIV疫苗的最终目标是诱导广泛中和抗体(bnAbs),它们可以针对多种毒株的保守位点发挥作用。但该疫苗产生的抗体是“自体”的,只能识别疫苗针对的特定病毒株,而无法识别全球流行的其他多种HIV株。
副作用明显,但并不构成威胁
大约6.5%(7名)的参与者在接种疫苗后出现了荨麻疹。在其中五例中,病情变成了慢性,持续时间超过六周;在一些人中,症状持续了数年。这种反应在所有三种疫苗类型中均有发生,无论剂量高低,且在针对其他病毒的mRNA疫苗中未曾见过。
研究人员怀疑,是HIV蛋白与mRNA递送平台的组合以某种方式引发了这种效应,但他们尚未确定具体原因。未来的试验将测试更低剂量,以期降低风险。
真能制造出HIV疫苗吗?
尽管存在许多未知因素,但这项研究是一个里程碑。此前,只有另外两项mRNA HIV疫苗试验进入过人体测试阶段,而且没有一项显示出如此高的中和抗体产生率。这确实潜力巨大。
专家表示,mRNA技术带来的速度和灵活性(可在数月内构建新设计)可以加速训练免疫系统对抗HIV的漫长试错过程。在未来,科学家可以设计一种单一的mRN疫苗,定时释放一系列引物和增强蛋白,从而取代需要数月甚至数年的重复临床就诊。
但问题远未解决。首先,需要更大样本量的研究来证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;其次,还需要找到一种方法,使疫苗对多种毒株都有效。
下一篇:没有了